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西北工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新时代要求,创新工作理念,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提升育人水平,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开展学生指导服务。
“品牌引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打造翱翔系列报告会品牌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翱翔名家讲堂”始于2005年,13年来先后邀请师昌绪、杨利伟、金一南等50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内容涉及爱国主义、国防军工、创新创业、职业生涯、社会实践、国际化、人文素养等10个教育模块,直接受教育人数超过16万人次,“翱翔名家讲堂”荣获“大学素质教育优秀品牌活动”银牌以及陕西省高校文化成果二等奖,受到“中国日报网”《陕西日报》等各大媒体报道。推出“翱翔榜样力量”报告活动,邀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大国工匠等为学生作报告,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翱翔学生百家讲坛”,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获得教育部辅导员精品项目立项。
以综合素质拓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开办“追梦班”,每年选拔100多名学员,从基本素养、能力提升、视野拓展和实践锻炼等对学员进行综合素质拓展提升训练。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形成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校院两级团校、四进四信活动三级体系。探索建设校内国际化领导力培养,连续六年举办“暑期阳光国际交流营”,吸引2400多名中外大学生共同学习交流。
以五大平台为核心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生共同进步。强化“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以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共筑中国梦”思想教育平台、“卓越个性化”教学培养平台、“共享荣光”学习交流平台、“心连心”人文关怀平台、“手拉手”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等五大平台,扎实推进民族生教育管理服务,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氛围,促进共同进步。民族生教育工作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精准干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全面开展
加强课堂教育,普及心理知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朋辈心理辅导能力训练》《心理学与生活》等选修课程。开展“心知课堂”系列心理讲座,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人际沟通、自我调节等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重视平台保障,强化心理服务。学校大力支持校院两级心理辅导机构建设,配有专业的工作室和相关设备,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学院心理辅导站实施方案》,确保学生接受专业心理服务。
加强危机预防,实现精准干预。拥有专职咨询师5人、兼职咨询师17人,78名学工干部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2017年开展个体咨询1123人次,接待参观体验师生千余人。自2004年起,每年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对其他年级学生进行动态排查。建立完善的咨询档案归档制度和危机个案上报制度,编订《大学生危机评估标准》,将心理危机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级,保障高危险性一级危机学生的人身安全,及时安排心理辅导或联系就医;有针对性的帮扶二级危机学生,及时反馈学院,提供全程心理辅导;督促学院心理辅导站对三级危机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朋辈辅导。
开展精品活动,提升幸福水平。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竞赛类活动、趣味心理测验等体验类活动、心理沙龙等互助类活动、大型户外心理咨询等宣传类活动,每年受益师生达1万余人次。
“校-院-班-宿舍-个人”四级五层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工作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机制初步完成。学校心理中心获评陕西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称号,获批全国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理事单位,获评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2016年“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获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2010-2015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机构”。
“三全”资助模式学生资助全覆盖
学校建立了完整的奖助体系,形成了资助体系全、资金来源全、对象覆盖全的“三全”资助模式,连续八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营造诚信环境,夯实“三项教育”。以打造诚信文化为基础,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项教育”。2017年开展各类相关主题教育活动49次。受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委托,我校承办了中国梦•谁的青春不奋斗-第四届“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活动。
注重内在需要,推进“三个精准”。按照“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帮扶”的原则,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掌握学生实际需求,精准解决学生生活困难。2017年针对四川、新疆等受灾地区学生建立震后学生资助“直通车”。2018年启动了“一路暖阳”计划,为324名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发放寒假路费补贴。
提升发展空间,优化“三化模式”。以提升学生发展为目标,促进发展型资助进程,实现资助育人服务信息化、形式多元化、活动品牌化“三化模式”。创新勤工助学模式,2017年首次以招聘会形式开展“阳光‘助’梦”勤工助学“双选会”,开放10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
2010年至今连续七年经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资助率达到100%,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郑重承诺。学校资助工作受到教育部全国资助管理中心明文通报嘉奖,获评资助育人典型单位,连续三年在“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精准资助大数据系统得到中央电视台报道。
(审稿:张开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