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通知公告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教学信息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开展2025年校级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3-25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各教学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总师育人文化”引领人才培养,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强化通识教育,夯实学生数理化基础,培养学生“系统观、实践观、未来观”三大观念,重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三大能力,持续推进总师育人文化走深走实,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创新性改革,全面提升学校本科课程建设质量,根据《西北工业大学2025年工作要点》(校党字〔2025〕11号)、《西北工业大学本科课程动态管理办法》(校教字〔2024〕30号)等文件精神,学校决定开展2025年校级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项原则

(一)聚焦“总师育人文化”走深走实,严把立项课程政治关、学术关、质量关,注重课程思政效果,重点考察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坚持优中选优。

(二)积极落实教育数智化战略行动,深化数智赋能课程建设,促进课堂教学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

(三)坚持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推进实施通识、基础、专业、特色选修“千门优质课程铸锻计划”,优化完善校级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总师型”人才内涵特质。

(四)采取委托项目、培育项目一般项目并行的立项模式,夯实“学校主导,学院主建”工作范式。

二、立项类别

本年度课程建设分为四个专项:“总师型”人才培养人工智能系列课程、“三航特色”AI+数智课程、“总师型”人才培养通识课程、“做中悟”高阶项目式课程,每类课程均需建立课程AI助手。课程的类型为:学科专业课程、通识通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个性发展课程。

(一)“总师型”人才培养人工智能系列课程

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未来观,提高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知识,理解其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AI学知识、做作业、提能力,实现从“通识基础”到“专业进阶”再到“多元拓展”的渐进式培养模式,建议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其中,每个教学单位可遴选1门具有学科特色的人工智能概论课程1门学科相关的人工智能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委托项目开展建设需体现学科交叉融合

(二)“三航特色”AI+数智课程

课程应以建设数智化课程为基础,体现AI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维度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校将基于校级“101计划”,进一步支持特色专业、特色班开展专业核心AI+数智课程建设,每个教学单位可遴选3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委托项目开展建设,2024年已参与校级“101计划”的7个教学单位本专项不再设立委托项目。

(三)“总师型”人才培养通识课程

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深厚人文素质、良好沟通能力、宽广学术视野、卓越创新意识等能力素养为目标,注重传承与创新,融入AI数智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实践观、未来观,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建议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其中,系统工程、世界文明史、世界科技史、科学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将遴选作为委托项目优先支持,鼓励各教学单位积极申报。

(四)“做中悟”高阶项目式课程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集“理论+设计+制作+测试”等教学环节为一体,驱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协同研究解决问题,具备“重实践”的基本素养。该类课程将根据申报情况遴选委托项目

三、立项支持

课程建设数量和支持经费将根据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情况、专业建设情况、经费总体规划和本年度课程申报数量、质量进行调整。学校将根据各教学单位近年来的开课情况、课程建设完成率、项目结题良好率、经费执行率、课程过程管理等情况核定各单位本年度立项课程数额。

四、立项管理

(一)各教学单位应充分发挥在本科课程建设和发展规划中的主体责任,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做好各单位课程建设的顶层规划统筹推进课程建设,积极鼓励一线教师申报一般项目,并做好委托项目和培育项目的遴选推荐,以每个专业至少建设一门AI课程为目标,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

(二)委托项目应以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高质量平台为依托,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三)各教学单位在推荐委托项目的基础上可根据项目申报情况遴选培育项目,培育项目立项后由教学单位启动并推动建设,将其作为下一年度委托项目的重要候选。

(四)教学单位与课程负责人应严格按照《西北工业大学本科课程动态管理办法》《西北工业大学高阶项目式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混合式教学课程管理办法》等文件进行课程布局管理与实施建设。

(五)课程负责人须为学校在岗教职工,同年度限主持立项课程1项,如有在建课程,则在建课程结题验收通过后方可作为课程负责人申请新的课程立项建设。鼓励跨单位、学科组建课程团队,建设学科交叉课程

(六)课程建设周期原则上为一年,应于2026年6月前完成课程建设。确有特殊原因需要延长,须由负责人以书面形式向学校申请,待审批同意后方可延期。

(七)课程建设项目采取“申请验收制”进行动态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建设课程完成结题验收且结果为良好以上,可优先申报认定为校级优质课程。

(八)对于新开设课程,须于一年内完成课程建设并面向本科生开课,课程须在完成一个完整教学周期后主动申请开展课程检查和评估。

(九)对于已开设课程,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提出“可检查、可落实、可达成”的创新性成果,且建设形式须为数智化课程、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社会实践课程。

五、材料提交

(一)委托项目名单核定。请各教学单位做好课程建设顶层规划,认真研究本年度建设计划,确定各专项课程的委托项目名单,填写《西北工业大学2025年课程建设委托项目申报名单》(附件1),由教学单位负责人签字并盖章后于2025年4月2日17点前将电子版、纸质版提交至教务部,教务部将组织专家进行审定,各单位依据审定结果组织提交完整申报材料。

(二)课程负责人填报并提交申报书。各课程负责人填写《西北工业大学2025年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附件2),由负责人于2025年4月14日前登录西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评审服务平台完成提交,所提交材料不能涉及保密内容。【操作步骤】翱翔门户—翱翔教务—快捷通道—教学研究项目管理评审服务平台—进入工作台—在线申报—“2025年校级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申报”。

(三)教学单位审核。各课程负责人提交申报书后,由项目建设单位教学秘书按材料提交要求进行线上审核,审核通过后由教学副院长负责审批。项目审批需在2025年4月16日前完成。【操作步骤】登录教学研究项目管理评审服务平台—进入工作台—项目评审—“2025年校级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申报”。

(四)教学单位提交汇总表。各教学单位完成线上审批后,填写《西北工业大学2025年课程建设申报汇总表》(附件3),汇总表信息需按单位申报项目推荐顺序排序,经单位教学负责人签字并盖章后,于2025年4月17日17点前提交汇总表电子版、纸质版,汇总表信息与系统填报信息须保持一致。

六、联系方式

联 系 人:王丽娟 韩寅奔

联系电话:029-88430588

联系地址:长安校区启真楼329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