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教学规划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教学信息 > 教学规划 > 正文
关于报送2022年度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3-07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各教学单位:

为贯彻落实《西北工业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校教字〔2020〕341号),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提质增量,学校拟开展2022年度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工作。本年度,学校继续采用“学校主导,学院主建”“建设与认定相衔接”的立项模式,持续推进放管服、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学院在本科教学建设中的主体责任。现将2022年度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计划申报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

(一)学校主导,学院主建。学校层面,规划与指导全校本科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推进工程教育认证,优化配置经费资源,检查督促各学院工作,并实施验收和认定。学院层面,落实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主体责任,强优势、补短板,明晰学院建设目标,制定建设实施计划与方案,组织实施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等工作。

(二)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目标。建设经费要以专业建设作为牵引目标,丰富、做实建设内涵,以课程、教材等为抓手开展各项建设工作,确保建设成效。加大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建设经费上的支持力度。

(三)建设与认定相衔接。学院负责培育建设本科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议建立院级一流课程/教材的认定机制),学校开展校级一流课程和规划教材的认定工作。国家级、省级本科一流课程或规划教材原则上从学校认定的范围内推荐。

(四)强化绩效考核和监督。学校关于各教学单位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参考2021年度指标认领和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教学单位,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学校将持续开展经费执行进度检查,监督各教学单位建设进展情况。

二、计划申报及说明

(一)建设项目计划申报

各教学单位根据本单位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总体规划,研究确定本年度拟建设项目计划,工程教育认证培育经费将根据各教学单位三年认证计划进行下拨。

(二)课程类与教材类项目

1. 理论类课程。建设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文美通识课程及2022年度启动的学科专业示范课程和学科专业培育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示范、培育课程的建设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三种建设形式,建设周期1年;文美通识课程建设周期1-2年。

(1)公共基础课程。该类课程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有效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服务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促进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满足学生多样性和专业化学习需求,建立起适应不同学科专业、不同个性化需求的分层级教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对于该类课程,允许教学团队开展不同方向的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但须明确与前面建设项目的区别与特色。支持立项课程类别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类、体育与健康类、语言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信息类、大类平台等“量大面广”的课程。

(2)文美通识课程。该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思想和道德文明素质、艺术文化和科学素养、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并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学校鼓励课程负责人牵头组建高层次、宽视野、跨学科、跨学校的课程教学团队,鼓励文文、文理、文工、文医等学科交叉融合。鼓励邀请校外高水平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支持立项课程类别包含审美与艺术类、文明与经典类、管理与领导力类、全球视野类、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类、写作与沟通类、安全教育类。

(3)学科专业示范课程。该类课程支持已认定为各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进行再提升,强化课程的示范引领,持续更新内容、增加案例、探索改革,课程设计须突出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鼓励在教学内容上加强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本课程优先建设已认定且近三年未获立项支持的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支持立项课程类别包含大类平台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4)学科专业培育课程。该类课程旨在鼓励项目负责人组建高层次、宽视野、跨学科、跨学校的课程教学团队,面向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同时,强化多维协同,深化科教、产教融合,邀请校外高水平教师和研究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优先支持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进行培育建设。

2. 实践类课程。建设类型分为实验核心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综合设计类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周期1年。

(1)实验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核心课程主要支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与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中所对应的实验环节、学科专业的主干实验课程,均需以培养学生创新性、综合性、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为目标。

(2)创新创业课程。该类课程按照“盘活现有课程资源,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快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结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要注重学生系统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行业专家等担任合作授课教师。

(3)专业综合设计类课程。该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设置每门不低于5学分、且实践学时大于理论学时、集“理论+设计+制作+测试”等教学环节为一体的学科专业课程,至少覆盖3门及以上学科专业课程,且向高年级优秀学生开放。此类课程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切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该类课程坚持“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基本原则,坚持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标准为基本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3. 教材。建设类型分为新形态教材、纸质教材、数字课程、国外优秀翻译教材,须于2022年底前出版。

(1)新形态教材。该类教材围绕教学综合改革和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在线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与教材资源有机融合,纸质教材及配套电子资源深度融合。

(2)纸质教材。该类教材配合最新培养方案的执行实施,结合学科与专业内涵建设,科学设计并更新知识课程体系,新编或修订适应学生系统学习的纸质教材。

(3)数字课程。该类教材需依托已建设上线并获评省部级及以上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线上课程申报,包括教学视频、演示文档、重点难点详解、习题、参考文献等学习资源。

(4)国外优秀翻译教材。该类教材需与领域内优秀出版社合作,引进、翻译并出版国外优秀教材。

(三)其他要求

课程建设需对标一流本科课程内涵与要求,坚持以国家需求、学科特色和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引领,鼓励体现交叉融合、融会贯通。要求各建设课程完成建设并符合学校一流课程认定条件的,须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流课程认定。新开设课程建设须于一年内完成课程建设并实现开课,原则上完成两个教学周期后方可参加一流课程认定。建设课程须在完成一个教学周期后主动申请开展课程评估。

教材第一主编必须是西北工业大学在职或退休教师,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材须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新理念、新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科学设计并更新知识体系,体现创新性和学科特色,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及创新潜能。学院根据本单位教材建设规划遴选成熟项目,并为教师编写教材创造有利条件,确保教材于2022年底前出版。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自动获得学校教材建设立项资助,之前未获学校资助建设的本次自动立项,不参加评审,主编不需要填写申报书,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原则上今年必须出版。曾经获得学校教材建设立项资助但尚未完成出版工作的教师不能作为主编继续申报。学校将根据《西北工业大学“十四五”本科教材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教字〔2021〕168号)工作安排,定期对教材建设进度进行监督检查。

三、经费支持与使用

理论类课程支持额度:公共基础课程5-10万/门,学科专业示范课程、学科专业培育课程2-10万/门(线上10万/门,线下2万/门,线上线下混合式2万/门),文美通识课程5-10万/门。

实践类课程支持额度:实验核心课程5万/门、创新创业课程5万/门、专业综合设计类课程10万/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20万/门。

教材支持额度:新形态教材8万/部、纸质教材6万/部、数字课程5万/部、国外优秀翻译教材6万/部。系列教材、国防院所共建教材、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等在项目类别基础上,增加1万/部的建设经费,不重复增加,最高额度9万/部。

对于各类课程建设支持经费将根据学校经费总体规划和总体申报数量、质量进行部分调整。

本项目的经费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及学校相关经费管理规定,严格遵守经费的执行进度要求,在申报时应做好项目执行计划及安排。各学院项目的执行进度情况将作为下一年度经费分配的依据。

四、材料提交

请各教学单位做好专业建设顶层规划,认真研究本年度建设计划,填写《西北工业大学2022年度专业建设项目申报书》(见附件,以下简称《申报书》)中第一、二部分,并组织规划建设课程和教材负责人填写《申报书》第三部分(适用于课程建设)或第四部分(适用于教材建设)。各教学单位需对申请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并签署意见(《申报书》第五部分)。

各教学单位将合并汇总、签字盖章后生成的完整《申报书》PDF文件于3月21日(星期一)前发送至shiweiyu@nwpu.edu.cn,纸质版提交至长安校区启真楼327室。由于学校对于国拨经费的划拨有严格的进度要求,材料提交日期结束后立即启动评审,请各教学单位务必按时提交,逾期将不予受理。

所提交材料不能涉及保密内容。教学单位需对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以及课程负责人的师德师风进行审查把关。

五、工作联系人

(一)理论类课程:于世伟,88430588

(二)实践类课程:高美娟,88430589

(三)教材:胡建梅,8843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