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教学信息 > 新闻动态 > 正文
智能制造大类2019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纪实
发布时间:2020-03-23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学校确定的“培养领军人才”目标,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培养特色的重要推手,其核心目的是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好学、乐学、思学、会学,夯实基础知识,拓宽学术视野,构筑广博学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发展空间。

在本轮培养方案改革中,学校设定的智能制造大类涵盖了机电学院设置的除了产品设计(艺术类)之外的所有专业,包含了支撑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学科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支撑机械工程学科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微机电系统工程和工业设计专业、支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以工程教育为主,机械、电子、控制、管理和设计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大类,满足智能制造技术定义的所有特征,即:强调智能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项关键技术的集成。所包含专业特色明显,融合难度大,需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为做好智能制造大类培养方案,机电学院高度重视,党政齐抓,保证了大类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合理。

智能制造大类制定的组织原则。为保障智能制造大类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有序推进,结合正在开展的人才培养大讨论工作,机电学院成立了以院长和书记为领导小组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为工作小组组长的大类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在大类首席教授和学院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全体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全程参与工作组的工作,并组织各专业系、各课程组、实验教学中心展开充分研讨、广泛调研、和广纳意见,通过群策群力保障大类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有序推进。由首席教授、教学副院长、院长助理、教学秘书、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校外专家组成的智能制造大类工作组,从20197月起即开展大类培养方案制定工作。

智能制造大类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为保障智能制造大类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合理,机电学院明确了大类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即:对标一流、突出特色、通专结合、分级分层次培养,并考虑新工科建设和专业认证的要求。大类培养方案对标高端装备制造、电子制造、芯片制造领域智能化发展需求,突出航空工程和先进制造专业教育特色;在学分制的支持下,一、二年级实施通识教育,三、四年级实施专业教育,并保证大类平台课程相同;针对“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人才培养要素需求,实施分级分层次培养的培养思路,通过设置专业综合类课程-体现做中学的特点,通过统一规划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学院的教学科研资源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汇集,进而为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智能制造大类培养目标的确定过程。培养方案是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大纲,而培养目标则是培养方案的灵魂,它决定了本科人才培养中“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20196月,学校在人才培养大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即: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使学生具备健康体魄、高尚品格、广博学识、创新精神、全球视野与持久竞争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深入落实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秉承学院多年来坚持的以工程教育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和管理素质为两翼的教育培养思路的基础上,学院组织开展了多轮次的专题讨论,最终由党政联席会专题会议确定了智能制造大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坚持特色工程教育,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备高尚品格、广博学识、创新精神、健康体魄、全球视野与持久竞争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机械工程等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

智能制造大类培养方案的研讨过程。在大类培养方案制定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学院党委、学院教学、学院学工、各专业系、实验教学中心、课程组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为大类培养方案的顺利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学院党委通过组织专题的党政联席会、中心组学习会和支部讨论会,先后开展了16次各种类别的专题讨论,重点分析了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和落实本科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的措施。(2)大类培养方案制定组围绕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实施大类培养、健全通识教育基础上有特色的专业教育等议题,先后组织各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以周为单位开展专题讨论12次,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3)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室围绕如何聚焦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服务本科人才培养开展了5次专题工作讨论会,为大类培养方案中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奠定了基础。(4)为深入分析大类培养方案的内涵和要素,各专业系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工作,先后组织各种类型的讨论会32场,全院156名教师参与了培养方案的讨论工作。(5)学院学工系统围绕素质培养和学风建设先后开展了7次专题讨论会,明确了大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落地措施。

智能制造大类培养方案的调研过程。深入的调研是保证智能制造大类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科学性的重要保障。自大类培养方案制订之初,机电学院就制定了专题调研的方案和重点,决定围绕(1)大类培养和优势特色的保持问题,(2)新工科和课程与教材建设问题,(3)机械大类培养方案和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问题,(4)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问题,(5)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要素及其变化特征等重点展开调研。调研组通过参加教材建设研讨会、专业建设研讨会、培养方案讨论会、组织企业专题调研和调阅其他同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等形式,深入高校和企业,充分了解各类制造企业对制造类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实践能力的需求变化,了解同类高校开展的重点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培养方案建设、实验和实践条件建设等,了解学生培养要素和综合素质的需求及其变化特征,为大类培养方案的合理和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1)关于培养目标的调研工作。工作组先后调研和考察了国内外知名高校机械类、制造类学科20余家,对其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进行了分析整理,调研范围涵盖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牛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慕尼黑工大等一大批知名学府。在此基础上,结合机电学院各专业历史沿革、专业特色,起草制定了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草案,并根据教学名师、一线教师、知名校友、企业界代表、学生代表对草案的意见进行了修正,最终经过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确定了智能制造大类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2)关于培养方案的调研工作。工作组先后针对工信部重点高校、C9重点高校的大类培养和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调研活动通过现场考察、讨论交流、会议交流的方式进行。调研组分析了各类高校机械大类培养模式的变化、大类培养的设置和大类培养的组织模式,研讨了培养要素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培养模式的变化特征,重点关注了创新能力培养要素的贯穿实现方式。明确了大类培养方案改革的重点,即(1)加强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培养,打破专业壁垒,在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各专业的交叉融合;(2)强化价值引领,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3)大力推进实践类教学体系建设,全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4)优化课程体系,设通识课程群、大类基础课程群,在学科专业类课程中设置多元方向课程群,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3)人才培养要素和培养模式的调研工作。人才培养要素的变化是驱动实施大类培养和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因素。企业是人才服务的重点,也是对高校培养学生的试金石,在航空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素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一些变化,了解清楚这些变化是制定好培养方案的关键。为此,机电学院组织专门队伍,利用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和专题调研走访等活动调研了多个航空航天类制造企业。调研组通过和企业校友、人事主管部门、业务部门等进行深入交流,围绕毕业生在企业的学习工作情况、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和意见、希望专业培养方案关注的重点、人才需求要素的变化等核心内容,先后赴西飞、成飞、昌飞、洪都、南发、北京精雕等航空航天主机厂所,通过深入调研、现场考察和讨论交流初步了解了企业对人才培养要素的需求,为进一步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奠定了基础。

4)新工科和专业认证对培养方案要素的需求调研。借助教学工作研讨会、教育教学博览会、教改模式讨论和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学院组织专门人员先后赴武汉、北京、长沙、福州、杭州、西安、合肥、成都等地,广泛开展调研、交流和研讨活动,参加了多次机械类专业的教指委工作会议、智能制造专题教育研讨会和专业认证工作会,聚焦了机械类、制造类专业原有人才模式的共性短板与挑战,找准了新时代“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为智能制造大类培养方案及要素的合理确定奠定了基础。

5)实验和实践能力需求要素的调研工作。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提升是新一轮人才培养要素变化的核心特征,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综合实验和创新实践来予以实现。机电学院一直在探索企业-研究-教学协同的实践平台建设方案,探索工程基础、个人实践、团队协同、工程系统等多维度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解决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分散、跨专业综合创新实践难以开展的问题,提升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建立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大类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高端工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大讨论之际,机电学院组织开展了实验和实践能力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题研讨,调研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工大、上海交大、合肥工大、西南交大、浙江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虚拟示范中心的建设经验,研讨了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学习了其他高校创新能力的贯穿和支撑教学的实现模式。

智能制造大类虽然隶属机电学院统一管理,但由于涵盖的专业类别较多,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差别较大,如何既保证大类培养目标的实现,又兼顾原有专业方向特色,是建立智能制造大类培养体系难点。为此,学院从顶层设计,根据各专业对智能制造大类的支撑情况,将各专业划分为制造基础、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智能产品概念设计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智能制造大类课程体系的建立。大类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历了草案讨论稿、征求意见稿和确定稿等多个环节。在具体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行业专家的建议与意见。例如高校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赵万华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校友代表西北工业大学2010届杰出校友尹东等一批校友、军工界企业研究所代表林东副总经理等一批企业专家、企业代表文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飞等专家先后受邀参与了培养方案的讨论工作。

此外,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还针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召开了高年级学生座谈会,就学生反应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上述交流讨论成果均已体现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例如,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以及学生普遍指出,原有的实验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注重重复验证而轻视自主创新,注重局部知识的实践而系统性不足,与行业前沿尚有一定距离。为此,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各专业方向的“综合设计”新开课中,充分考虑了这一诉求。专业综合设计课,不再以传统的理论课、实验课加以区分,而是根据具体的课程需求,将“学中做、做中学”贯穿课程始终,让学生在该门课程里学习体验该专业方向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完整流程,并且充分吸收行业最前沿的成果进入课堂,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比重。目前,各专业综合设计课程组成员已落实到人,课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目前,智能制造大类培养方案(2019版)已经全部制定完成,培养方案具体落实过程中涉及的学院学研一体实验平台建设、师资建设、新开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文稿:机电学院  审核:蒋建军,王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