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教学信息 > 新闻动态 > 正文
杨益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做中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5-09-15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副校长杨益新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06期刊发署名文章:《构建实践育人体系锻造“总师型”人才》。文章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教育意蕴及我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特色做法。全文如下。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才的知识迭代速度与跨界整合能力决定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级。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从价值理念到实践模式的全方位重构要求,推动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向“创新赋能”模式跃迁。面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面临的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技术迭代导致教学资源滞后、学科壁垒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应通过实践知识体系重构、能力培养转型升级、技术赋能教育革命等方面推动高校实践教学路径改革创新。基于西北工业大学的“顶层设计—课程重构—训练升级—平台赋能”四位一体“做中悟”实践育人实施路径,提出可供借鉴的“知识体系重构—能力培养转型—技术赋能创新”三维路径,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做中悟;实践教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局对三者进行“三位一体”统筹谋划和一体化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其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富含深厚科学素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高等教育提出深刻变革的要求,高等教育应以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供需结构的适配性。

基于此,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以科技发展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存在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技术迭代导致教学资源滞后、学科壁垒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教学创新路径,即实践知识体系重构、能力培养转型升级、技术赋能教育革命,并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对“顶层设计—课程重构—训练升级—平台赋能”的四位一体“做中悟”实践育人实施路径展开阐释,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一、新质生产力的教育意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概括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2]。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进入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的新阶段,对教育体系也提出了变革的迫切要求。

(一)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本质特征,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生产力范式的根本性变革[3]。其核心在于以创新为核心引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内核,通过数据、知识、人才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推动社会生产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升”转变[4]

从特征维度看,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依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智力支撑,因此人才的知识迭代速度与跨界整合能力直接决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级。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依托大数据和AI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表现为核心生产要素跃迁性更替与创新性配置,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以及新技术更为快速的迭代与更为广泛的应用。此外,集成电路、新能源、脑机接口、空天开发等聚焦战略性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载体与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呈现出技术赋能的高科技特征。

(二)新质生产力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从价值理念到实践模式的全方位重构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体系提出了从底层逻辑到实施路径的系统性变革要求,二者之间存在内涵相通、互为前提、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向“创新赋能”模式跃迁,实现教育功能与产业升级、技术革命的深度同频共振[5]。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如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等,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教育理念方面,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而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教育需实现“知识生产与产业需求实时对接”转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打破“教材滞后于技术”的困局,建立动态化知识更新机制。在教育目标方面,新质生产力要求人才培养实现从基础创新思维到高阶创新能力的全面升级、从传统技能训练到数字素养的深度嵌入以及从单一动手能力到解决系统性复杂问题的素养进阶。在教学实践方面,目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匹配新质生产力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亟须构建新型的教学范式。此外,新质生产力依赖技术交叉创新,体现跨学科需求,这就倒逼高校要着力培养能够应对技术快速迭代和产业跨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三)新质生产力与实践教学耦合的逻辑基点和现实堵点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而实践教学强调从知识导向转向问题导向,着力培养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为驾驭技术革命的核心力量,是生产力创新的“活水源头”,也是打通“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关键枢纽[6]。同时,新质生产力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技术革命必将打破传统“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推动“真实问题牵引、虚实场景共生”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质生产力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系统适应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然而,当前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型仍面临多重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7]。如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迭代速度与教学工作的响应周期存在矛盾,导致教学转化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高校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匹配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创新驱动”导向,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场景脱节、教学工具脱节、教学方法脱节”的问题;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产教融合机制障碍有待破解。

二、我国高校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贯通理论认知与创新能力的核心纽带,通过真实场景中的“做中悟”,有助于实现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质性跃迁以及培养应对复杂系统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8]。目前,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环节和内容持续增加,主要的形式是通过课堂的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综合起来看,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和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未能及时反映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具有工程经验的师资相对欠缺,校企联合课程不足,导致企业真实技术难题与数据难以深度融入教学环节,能力培养不能充分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9]。此外,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多停留于浅层资源对接,产教协同机制存在形式化倾向,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与产业痛点、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

二是技术迭代导致教学资源滞后。这种滞后性一方面体现在知识体系的更新延迟,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部分高校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实践教学对高科技、高效能设备的需求。此外,当前虚拟仿真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多数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仍停留在设备认知、流程复现等浅层训练。

三是学科壁垒制约创新能力培养。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跨学科培养正成为推动教育体系向全面、多元化发展的关键力量。尽管高校普遍强调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间融合与交叉、设立跨学科课程等,但传统学科壁垒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效应依然存在,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对学生系统思维以及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不足。

三、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新质生产力强调数据、知识、人才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因此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从“知识传递”模式向“创新赋能”、从“供给主导”向“需求牵引”的范式跃迁[10]。高校要从实践知识体系重构、能力培养转型升级、技术赋能教育革命等三方面创新实践教学路径,确保能够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11]

(一)实践知识体系重构,着力解决“知识割裂于实践”的问题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校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取决于其与产业实践的贴合度,因此要结合行业真实场景,构建丰富的实践教学案例库,同时依托校企协同项目开展科研训练,推动前沿技术向教学端渗透。最后,要建立动态知识更新机制,如定期邀请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培养方案制定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进而形成“企业需求导入—教学内容迭代—培养质量反馈”的闭环机制。

(二)能力培养转型升级,着力解决“创新滞后于能力”的问题

一方面,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训练体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意识。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通过实战竞技培养学生拔尖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教材,打破传统科研与教学的壁垒,强化科研反哺人才培养。同时要强化跨学科培养,建设跨学科课程和教学项目,统筹师资及实验室资源等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培养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从多学科视角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性思维与协同创新能力。

(三)技术赋能教育革命,着力解决“培养落后于需求”的问题

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需打破传统教育边界,实现能力供给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12]。一方面,构建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建立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如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在行业企业挂职的同时邀请企业专家驻校授课。另一方面,要建设适应技术变革、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持续激发创新潜能的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平台的先进性和智能化,如引入行业主流设备,确保与产业技术同步;结合学校优势学科,设计符合专业需求的实验教学模块,避免同质化;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域,体现可交互性。

四、西北工业大学一流“做中悟”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构建

西北工业大学以构建一流“做中悟”实践教学体系为目标,实施“顶层设计—课程重构—训练升级—平台赋能”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路径,不断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切实让学生在实践动手中悟情怀、悟原理、悟方法、悟创新。

顶层设计方面,学校坚持将“总师育人文化”全方位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一是以系统思维重构实践教学路径,强化从知识原理到部件再到整机的理念意识,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的进阶式“做中悟”实践教学体系,推出了以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千项“做中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万名学生赴大院大所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百千万工程”,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二是重视基于工程实践和项目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工程思维及利用工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坚持通过真实工程场景的深度浸润,提升“总师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实践教学成为连接知识积累与能力跃迁的桥梁。三是充分利用学校与国防军工重点院所的科研合作优势,注重打造产教融合“西工大样板”,与航空工业、航发、商飞、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船舶、兵器等央企的大院大所,与华为、中兴、百度、阿里等知名创新型企业开展合作,持续推动人才培养供给链和产业需求链紧密对接,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主动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嵌入产业,校企双向赋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学校超过80%的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大飞机、探月、深海等重大科研项目;超过80%的学生参与科研,且项目来源于国防军工领域;超过80%的学生,赴国防科研单位开展实习实践和科研工作,为学生增强系统思维、打牢专业基础、开拓学术视野、强化实践能力、提升沟通能力等创设了良好条件。

课程重构方面,围绕“总师型”人才培养,持续将学术研究、科技前沿成果等引入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进行优化。一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多学科知识体系在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实习实训及创新竞赛中的深度融合,形成“项目需求牵引—跨学科团队协作”的整机观念培养机制。二是构建一体化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实验核心课、专业综合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大力建设“理论+设计+制作+测试”一体的专业综合设计课程,各专业围绕专业内涵与特色,强化“做中悟”理念,推动实践课程内容改革重构与贯通融合。“十四五”以来,建设了“小型火箭设计与自主飞行试验”“大学生微小卫星综合设计与研制”等70 余门专业综合设计课程,形成了高质量实践课程矩阵。三是紧密结合解决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批校企联合课程,凝练学术前沿与工程关键技术教学要素,实行校企“双导师”或“导师组”制,选聘企业总师、副总师等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成果突出的技术专家担任本科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实现课程教学与创新研究深度融合。

训练升级方面,坚持发挥学科优势,汇聚优质资源,打造实践育人高地。一是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将领先的科研成果融入人才培养工作,构建“学—践—研—用”全闭环的循环强基新举措,打造进阶培养途径。比如,徐德民院士、宋保维院士领衔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主水下航行器团队,所有科研项目都吸引学生全程参与,为学生打造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目标导向性的学习与科研能力成长环境,指导的学生在美国水下航行器挑战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大赛中获奖150 余项,其中国际/国家级特等、一等奖30 余项,为学生提供国内一流海洋装备试验条件的同时,也加强了高层次人才对学生科学家精神培养的引领作用,用科学家精神涵养大学生报国情怀,为培养“总师型”人才奠定基础。二是实施分层级科研训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早期科研训练。让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有机会深入接触科研,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意识;鼓励高年级学生依据兴趣组建项目团队,加入导师课题组、实验室、科研团队,增强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打造了“高峰领航计划”科研育人品牌,面向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行业企业等,广泛征集适合本科生参与的研究课题(项目),分别协同“低年级主持萌创项目,高年级参与大创项目和学科竞赛,毕业年级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一体推进,实现学生四年不间断科研训练。比如,2024年10月份开展的学校“高峰领航计划”暨“萌创项目”选题征集中,共征集到1 082 项适合本科生参与的科研课题,其中,院士挂帅课题4 项,高层次人才领航课题186 项,占比达17.2%。经过师生互选、学院推荐、学校评审等程序,最终共有763 项课题立项,2 913 名本科生与指导教师双选成功。三是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竞赛展示活动,指导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推动校级、省级、国家/国际级三级进阶式竞赛体系建设,构建竞赛培训过程体系化、内容普及化、作品成果化运转机制,确保本科生四年内至少参与一次创新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024年,学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 600 余项,获奖量质再创新高。

平台赋能方面,坚持推动校内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改革重点实验室、重大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推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常态化向本科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开展实践与科学研究工作。比如,依托凝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与国内相关研究院、研究所、企业等建立联合培养实验室,完善材料制备、分析测试、环境性能模拟等条件,为学生提供国内一流的研究平台。另一方面,以“专业实践教育+行业特色训练+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依托国家级、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AI+”为核心驱动力,突破传统实验教学难以解决的瓶颈,从实验原理、过程可视化、模拟极端环境等多个维度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同时,建设一批覆盖面广、多学科、跨专业领域的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实验平台。比如,学校统筹信息大类实验室资源,建设包含电路基础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等的信息类综合创新实验平台,建立了校内不同单位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共建共管机制,在保障公共实验教学的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共享使用,着力提高信息类专业学生卓越工程实践能力。

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高等教育体系正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深度转型升级。高等学校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前沿科技发展为引领,通过“知识体系重构—能力培养转型—技术赋能创新”三维路径,最终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同频共振,为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开辟新航道,为全球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树斌,侯博文,李彦昭.新质生产力要素机制、创新逻辑与路径突破:基于系统论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25(1):120-133.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OL].(2024-02-01)[2025-04-1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3]张鹏,嵇慧敏.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基于生产要素视角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24(5):43-48.

[4]周密,李明,杨欣.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困境与路径[J/OL].现代教育管理,2025:1-11[2025-04-22].https://doi.org/10.16697/j.1674-5485.2025.05.003.

[5]韩飞,郭广帅,姬鸣.面向教育强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生耦合[J/OL].大学教育科学,2025:1-9[2025-04-22].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3.1398.g4.20250313.1505.002.html.

[6]刘遵峰,张柏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协同创新: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5(Z1):69-75.

[7]龙献忠,黄明勇,李莹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关联、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5(1):51-57.

[8]孙威.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评《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10):140.

[9]魏艳,路冬,李远,等.三维贯通融合的本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37-43.

[10]王亚煦,林逢春,徐超,等.基于系统思维的理工科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究[J].系统科学学报,2021(1):128-131.

[11]王焰新.发挥学科特色型高校独特优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J].中国高等教育,2024(6):43-44.

[12]张平文.高校应找准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24(8):1.

来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5,40(06)1-6